志愿者登录

志愿服务组织登录

组织入驻

潍坊医学院大学生志愿者用爱心播撒“星火”
浏览次数:85次 发布日期: 2021-06-02

一团燃烧的火焰化作四颗愈远愈小的红色星星,“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是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聚火流星志愿服务队”的标志。


在不寻常的2020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队员们以“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潍医精神,把小我融入大我,线下线上融合联动,在各自的家乡和社区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将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红医精神化作温暖星光播撒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没关,我们再来一


184a0c74-8fa6-42d3-b363-6edf2070f780.jpeg 



在一个狭窄的场地里,拘谨地站着6个人,探出一半身影的绿植,闯到画面里的两只茶杯和紧贴着绿色衣服男孩的电视机都足以说明这个空间的狭小,但就是在这么一个地方,穿着白色衣服的志愿者跪在地上,他的手正对一个半身假人模具做着开放气道的标准动作。



这是“聚火流星队”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最具代表性的一张照片。记者采访了照片中正在普及心肺复苏技能的志愿者,从他的口中,听到了这张静止的照片背后生动的故事。

“你知道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吗?”他笑道,是“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面对我们的不解,他说:“场地限制,我们只能让孩子分成好几批来观摩,目标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心肺复苏。”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队员们毫不在乎地上的灰尘,快速摆好急救姿势,跪在人体模型旁。在焦金烁石的天气里,不间断的胸外按压、费时费力的人工呼吸,对大家的体力无不是个巨大的考验。

然而当问及少年们是否记住,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而又懵懂的脸庞。“没关系,我们再来一遍。”于是依然是一套一丝不苟的标准操作流程。孩子换了一批又一批,开放呼吸道的过程没看懂?“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频率不清楚?“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

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松懈。“培训结束后,我们很累也很兴奋,觉得成功完成了任务,特别骄傲!”

你们真好啊


1622608697(1).png 

      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是:敲门后,老人家拄着一根粗糙的拐杖颤颤巍巍地走过来。一张床、一台老旧的电视机就是屋内主要的家具,没有一面墙皮是完整的。老人家视力差,志愿者便在一旁耐心讲解,老人家听力不好,志愿者就提高音量,老人家听得很认真,不住点头,嘴里说着好好好。



“我们走的时候,看出来奶奶真的很不舍,一直紧紧拉着我们的手,嘴里不断说着‘娃儿们真好,你们真好啊!’”队员们说:“其实这些老人家真的很孤独,又有老年病缠身。幸好现在国家在空巢老人的照顾上已经有大力支持,这次我们的这个活动也是在响应国家的号召。”

镜头来到另一边,“留守儿童加油站”的队员们在线下各自开展留守儿童帮助活动。一张张照片显示着,志愿者们倾心讲解,孩子们认真聆听,心和心靠在了一起就是互相温暖。“孩子们很天真也很让人感动,离开时,一句‘谢谢’就是对我们付出最好的回应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服务队员们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奉献爱心,为需要的人们送去一束星光的温暖。

因为我是医学生


1622608778.png 


      这是疫情期间,队员陈宝媛在家乡所在的医院进行志愿服务。她说:“作为医务工作者的‘预备役’,我不能在疫情期间袖手旁观,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医院里患者多,她有时候一上午都喝不了一口水,腿站得发麻,遇到不懂操作机器的老人家,陈宝媛总是格外耐心,即使讲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一句埋怨。“这次以工作人员身份进入医院,感受到作为医务工作者负担的责任,坚定了我从事医务工作的决心。”



      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队员还有范宇菲、伊永祺等。2020年8月份,范宇菲报名参加了当地社区组织的疫情防控志愿工作,量体温,查看绿码;除了做来访登记,她会跟防疫小组一起进行消杀工作。“这些工作很辛苦也很琐碎,但疫情防控就是要把好每一道关,才能确保群众的生命健康。” 伊永祺同学在线上与其他队员一起,经过好几天的商讨做出一份疫情防控宣传单,在村中分发,进行防疫知识宣讲。村里的老人常常以为他是发广告的,摆摆手说不要,这时候伊永祺就会耐心向老人解释。

     不仅仅是“聚火流星队”,很多潍坊医学院的大学生们都以线上线下各种形式参与了抗疫服务工作,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正如队员们说,如果问是什么使自己选择了疫情防控志愿工作,“大概因为我们是医学生。


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